在周日的漫长散步之后周一和周二都没出门,这样周三人必会达到一种憋的状态。
狗的状态我无法彻底了解,在发现袜子以前,我觉得大头可真是个无趣的中年人啊,什么玩具都不感兴趣,只想出去撒尿?但它现在“似乎”非常满足于在后院追袜子,对追袜子的狂热此刻想必让它的中年狗生充满了快乐。这个道理此刻同样适用于很多人,在没发现自己的兴趣之前,人生可能真的惨淡,每天只好趴着睡觉。
周三的傍晚天气着实不错,于是我们又去了之前去过很多次的一个”新兴住宅区“附近的公园。敞开了走这边又有costal walkway 又有fence起来的狗公园,可以轻松耗个一两个小时,不过我因为走了太多遍从头走个遍的兴头已经没有了,就绕着中心的公园附近溜达了一圈又去住宅区了绕了会。
这个Onekiritea Park有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是某个义工组织做的魔法小树屋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每棵树都围满了小孩儿,每个都在尖叫。这些小房子和城堡们做的实在太精致太神奇了。想象自己是个小孩,估计晚上睡觉就住进去了。
Hobsonville Point 这个整个所谓的新兴居住区基本上推翻了新西兰的主流住宅模式 - 独栋房子和院子,而被作为相对完整的一个整体开发,盖起了非常密集的基本没有多余土地空间的连排房子和公寓。刚进入这个区的街道两边都是三层公寓,感觉非常像回到了国内的开发区里的豪宅区,深入进去会发现其实有一些非常具有设计感和美感的连排房屋和十分开阔的公寓。一水的新房屋配备了非常完善的硬件,学校,超市,饭店,公园,小广场一应俱全。你可以说这类似于一种国内小区的感觉,但我个人感觉这更加是非常和谐的一个社区感。这个社区感由于房屋的统一仿佛超越了仅仅是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局限。
因此我总在琢磨排除移民,到底是什么样的新西兰人本地人在最开始会主动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呢?虽然是新建的连排房屋但此地房价并不便宜,但似乎住在此地的每个人的确也乐在其中,新屋难求。
散步几次下来,我自己似乎也屡次发出感叹。这里公共空间的充盈和完备似乎大大弥补了失去个性的房子和没有土地的欠缺,居住在此地的人仿佛也的确从社区里寻得了一种共性上的个性。这种社区感的确给我这个过路人带来了很多舒适,毕竟我家门口是一条车速50但感觉却是80的大马路,唯一欣慰的是后院后面是一个小学,整个白天会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尖叫,偶尔是歌声。这和我家小时候的楼房位置不谋而合,经常能听到小学里升旗仪式的声音,运动会时候大家的吵嚷,甚至眼保健操的广播。
和我家隔海相望的位置啊
回复删除说不定有船直接过去?
删除有的,我上次从Ellen家回我家坐过一次,要等很久很久很久。。。。试了一次以后再也不想坐了
删除那估计去市里的船比较多?那个码头那边的咖啡店很不错,难得吃的好吃!而且每周还有个market
删除market不知道,要是船多就好了,fabric去过好几次,是挺好。
删除说不定有船直接过去?
回复删除